京基100大厦
欢乐港湾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深圳建筑业向绿色化转型升级正全面提速。近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加快现代建筑业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加快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建民用建筑和新建工业建筑全面绿色化的要求,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建筑全生命期管控,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对建筑绿色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切实提高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圳始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建筑领域全力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市绿色建筑的面积和项目数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深圳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超过1.5亿平方米;150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国家三星级(最高等级)标识123个;18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其中一等奖6个,占全国总数的18%。2021年,在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中,深圳排名第一。
市住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可持续发展先锋的必然方向,也是建筑领域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接下来,市住房建设局将重点开展以下三大方面工作:
首先,深入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加快编制发布条例配套文件,优化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管,重点健全绿色建筑使用者监督、后评估和标识动态管理等工作机制。制定发布《深圳市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深圳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行动方案》,组织实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两大”提升行动,以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等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融合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等新要求,建成一批高品质绿色建筑,促进装配式建筑提质扩面。
其次,统筹推进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发布深圳市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工作机制,完善建筑碳排放统计、审计、报告等制度,探索基于建筑碳排放的限额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建立近零能耗、零碳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组织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同时推动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开展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对双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做好平台和技术支撑。加强与南方电网等企业的沟通合作,深化电力等能源资源消耗数据与建筑信息的交互,实现数据的双向开放共享,初步构建重点对象建筑碳排放管控平台。鼓励和支持工程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面推动BIM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上的应用,统筹推进全市BIM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构建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和感知体系。加大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直流微网等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能效空气源热泵等的规模化应用。
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深圳实现房建类项目设计和施工BIM电子招投标
2021年12月,国内首部从城市管理者视角出发的BIM发展规划——《前海BIM技术应用推广发展规划》经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的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审,从195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第十二届“创新杯”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类“特等奖”。
据统计,前海共有建筑类BIM模型256栋,总建筑面积达960万平方米;市政基础设施类BIM模型全面涵盖了道路、桥梁、地下空间、景观、河道、地铁站等。2013年后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BIM模型创建率达到100%。
据悉,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全称建筑信息模型,是指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BIM作为建筑业的先进技术,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实施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推广BIM技术是提高建设工程品质,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底座的重要举措。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BIM技术推广应用,强调要切实加大BIM技术应用工作力度,助力深圳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2021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以信息化技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政府数字化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建筑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塑造建筑行业新业态、新格局。
今年5月,深圳发布《深圳市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BIM技术应用全面推广,全市重要的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建立BIM 模型,对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近年来,深圳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BIM技术推广、项目试点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强化统筹力度。深圳组建市BIM工作专项推进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各区各部门任务分工。各区已成立区级BIM工作推进小组,初步形成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密切协同、合力推进的态势。前海发布了《前海BIM技术应用推广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大任务,谋划了前海BIM从建设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创新和实现路径。
加强源头引导。深圳已在新建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议书(或可研批复)以及用地报批阶段的报审意见中,落实BIM技术应用要求。组织开展BIM电子招标系统升级改造,实现房建类项目设计和施工的BIM电子招投标。
坚持标准先行。深圳加快构建我市BIM标准体系,列入标准制定计划共计26部,现已发布12部,在编14部。其中《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本月将印发试行,该标准对标国际IFC通用格式、衔接国家标准,有助于统一全市BIM数据格式,将为我市BIM数据互联互通做好技术保障。
加快建模工作。深圳印发《既有重要建筑BIM建模工作方案》,细化了重要建筑建模工作的实施范围和实施主体,要求各部门、各区结合智能化应用场景的实际需要制定重要建筑建模清单,其中轨道交通工程、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优先实施。
市住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BIM技术推广应用。一是完成《深圳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工作,支撑2023年后全市新建项目全面实施BIM技术应用,推动工程建设标准数字化、BIM产业生态、数字资产运维等。二是加快研究建设全市BIM管理平台,对接CIM基础平台,构建高质量的智慧城市数字底座。三是督促相关单位升级改造智慧住建相关业务系统,推动基于BIM的工程项目审批监管,实现新建政府及国有投资建设项目、市区重大项目、重点片区工程建设项目提交BIM模型辅助审批。
深圳装配式建筑总规模达5615万平方米
建设规模和占比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深圳以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装配式建筑建设总规模达到5615万平方米,在新建建筑面积占比达到45%,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规模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持续提升。汉京金融中心、中建钢构大厦等6个项目获评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范例项目。
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深圳率先提出用预制率和装配率(两率)双指标评价方法,全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随后我市结合国家评价标准发布《深圳市装配式建筑评分规则》,对标国际先进,进一步提出标准化设计、主体结构工程、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机电、信息化应用五大技术评分项,实现从主体结构装配化,向机电设备、装饰装修装配化的全面延伸。
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目前,深圳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已覆盖建设、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咨询等各领域,参与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累计培育了1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9个省级基地及42个市级基地,总体数量在全国和省内遥遥领先,形成了从行业龙头到成长型企业的多级梯队,呈现出后劲十足的良好势头。
探索人才队伍培养机制。深圳在国内率先创设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首创装配式建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并落实财政资金补贴;率先创设装配式建筑多工种、系列化工人实训,建成省内首批7家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培养出的产业工人在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得到提升。
市住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推动装配式建筑,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一是研究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行动方案,融合先进制造、信息化、智能化等新要求;二是持续推进项目落实工作,提高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开展全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观摩活动;三是发布通用化、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标准图集,探索建立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内装部品部件等标准化部品部件库。
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工程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累计获重大科技成果6000余项、授权专利近4000项、国家和省市级科学技术奖89项……这些沉甸甸的数字,亮出深圳建筑行业科技发展的含金量。
近年来,市住房建设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举措全方位推进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积极推动行业向“知识密集+资金密集”行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实施科技计划,大幅提升建设科技战略前沿突破能力
据悉,市住房建设局全面贯彻落实《深圳市工程建设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建立深圳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组织实施建设科技计划项目266项,其中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27项、省住建厅科技计划项目15项、市建设科技项目224项。组织开展超高层与大跨度建筑、岩土与地下工程、绿色低碳、新型建筑工业化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市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计划的深入实施,大幅提升深圳建设科技战略前沿突破能力,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模块化建筑为我市应急工程提供保障,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公寓24小时实现搭建封顶,5所小学校舍建成仅用6个月;在未来大厦、中建科技深汕绿色产业园中试点应用光储直柔技术;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数字家庭技术在我市落地应用,建筑工程人工智能审图系统率先全国上线应用。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新技术应用,推动行业转型发展
深圳大力推广应用住建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每年新立项省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数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累计建成示范工程172个,总建筑面积超过2800万平方米,其中130个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组织开展新技术认证超过200项,发布新技术推广目录13批次,累计推广“四新”技术近1000项。通过技术对接会等方式,鼓励新技术在重大重点工程项目中落地应用。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应用,打造全国首个建材溯源混凝土质量区块链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研发智能化施工图审查系统,提升审查效率和质量;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市建设工程智能监管平台,已实现在线监管工程项目1974个;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160个住宅小区“智慧社区”建设中应用。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提升行业科技综合实力提供核心动力
深圳注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提升行业科技综合实力提供核心动力。到目前,深圳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智能化等专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全市工程建设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384家。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入选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选的“全国科改示范企业”。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创新载体累计174个,覆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包括“国家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19个,“深圳复合改性绿色建筑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工程实验室20个,“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个等。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为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深圳加强工程建设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深圳本土产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均来自工程领域;深圳现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7人、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1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5人,其余各级人才316人。陆建新和叶青两位同志入选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2016年,组建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为我市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政策及重大重点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交流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合作
深圳连续10余年在全国绿色建筑博览会、住宅产业化博览会参展,加强交流学习,促进深圳市建设领域科技水平提升。在高交会承办“建筑科技展”,主办“建设科技专题馆”,至今已举办九届,有500余家企业近1000项新技术新产品在展会上展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交流,在高交会中设置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专区,积极组织参与在香港举办的建造创新国际博览会,在深组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建造新技术推广会。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助推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工程建设领域累计形成重大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近4000项,国家和省市级科学技术奖89项、华夏建设科技奖156项、詹天佑奖50项、绿色建筑创新奖18项等,每年获奖数量占全国数量比例接近10%。
深圳先后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国家首批或首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装配式建筑、建筑工程人工智能审图、绿色建造、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实施等试点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先锋引领作用,为全国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和实施经验。
引进国际管理理念,推行先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以港澳为窗口,促进工程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加快完善适应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投资评审、招标投标、资金计划下达、质量安全和工程结算制度。持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集中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效能。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社会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对于建设规模和标准明确、建设内容和技术方案成熟稳定的工程项目如学校、保障性住房、市政道路、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原则上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重大项目鼓励采用“IPMT+EPC+监理”管理模式。同时,将积极培育和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扩大建筑师负责制试点范围,完善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管理模式,高起点统筹推进城市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