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节水率超过了40%、节约能源费用达15%、可有效去除PM2.5等灰尘颗粒物……这是将于6月30日开门迎客的通州北京远洋乐堤的绿色名片。这一项目此前获得了有绿色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LEED金级认证。
副中心的绿色底色中,绿色低碳建筑或许是最具科技含量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走在全市前列的“模范生”,副中心绿色低碳建筑水平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副中心范围内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截至2022年底,副中心范围内共有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
技术赋能,让绿色低碳建筑有了更多科技含量。“副中心是我们先行先试打造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健康智慧建筑的样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零碳工场(中国)研究院技术负责人王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2022年12月,作为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项目,首旅张家湾设计小镇商业服务综合体——怡禾生物园区更新改造项目开工建设。以该项目为起点,智能建造或将成为副中心的标配。
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
通州区作为一座建设中的新城,从城市规划设计起即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此前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以往的污染防治手段大多是坚持末端治理,而处于大建设时期的城市副中心,在建设规划时即注重从源头减污降碳,通过超低能耗建筑、近零排放建筑等手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白纸好画画。”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如此比喻。据了解,我国建筑行业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到全国排放量一半以上,主要来自上游的建材包括钢铁、水泥等,下游的建筑运营。因此建筑行业碳排放管理对我国节能减排一盘棋的规划来说意义重大。
绿色低碳建筑是通州打造绿色生态的一把关键钥匙。据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东介绍,副中心范围内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截至2022年底,副中心范围内共有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
如何精细化监测掌握建筑耗能情况,并优化能耗方案,也是建筑降碳一大关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以“数字+双碳”构架绿色发展之城。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智慧建设、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和领域深度参与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
为此,北京建院搭建了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北京建院副总工程师、零碳工场(中国)研究院技术负责人王晖表示,以往的建筑监测手段相对较为粗放,而北京建院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通过AI等技术手段赋能,可将监测颗粒度精细至建筑中的每一个电气回路。北京建院所负责的副中心未来园区等示范项目均已搭载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示范项目建筑较普通建筑可降低30%至40%的能耗。
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低碳建筑为突破口
去年8月,通州区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低碳建筑亦被列为突破口之一。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中,通州申报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区,该项目将安装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将大幅降低排放。通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张家湾设计小镇将聚焦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产业,打造成北京设计之都、数字之都的重要平台。
而坐落于通州区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则是副中心的“城市绿肺”。这座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园于2020年9月底正式开园亮相。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城市绿心运营一年,固碳量为5028吨,碳排放量为3097吨,率先实现了碳中和。
“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减缓气候变化,更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理念结合起来。”据刘志平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设率先探索并建设了生态保育核,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等多种方式,渐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风貌,以生态的方法实施生态修复。
据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统计,在开园的短短一年中,已经监测到了70多种飞禽走兽,绝大多数在生态保育核范围内被发现,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等。
智能建造技术让传统建筑行业科技范儿十足
“副中心是我们先行先试打造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健康智慧建筑的样板。”王晖表示。在技术赋能下,传统建筑行业正变得科技范儿十足。2022年12月28日,作为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项目,首旅张家湾设计小镇商业服务综合体——怡禾生物园区更新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建院为这一项目提供了全面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全过程数字孪生创新建设理念。
王晖表示,建筑设计如今已能够通过简称为BIM的建筑信息化管理技术,“相当于先通过电脑虚拟将房子建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再进入真实的建设环节。”据王晖介绍,这种创新的智能建造方式将突破资源浪费、投资失控等传统建筑业瓶颈问题。
首旅怡禾项目作为建筑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的开端,会将智能建造技术贯穿建筑业的全过程,将过去散点式应用串点成线,打造成熟的示范样板。这一项目所打造的标准,或将成为未来副中心的建设“标配”。
“目前关注绿色低碳的建设标准与设计标准还不完善。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标准编制,以及副中心示范项目的落地,先行先试,形成更为先进的绿色低碳建筑理念,推动成为行业共识。”王晖表示,北京建院积极吸纳多领域、跨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研发,引领建设行业的低碳转型,而副中心为城市建设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理想的落地环境。通州区住建委党组书记、主任曾勃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城市副中心现已明确智能建造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正积极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以虚拟建造辅助实体建设,力争在10年内形成完整的智能建造生态圈。